「八○年代我是最忙碌的演員。但演得如何,自己也沒有把握。記得還在劇校的時候,有長輩對我說:『你什麼都好,就是臉上沒戲。』那時我覺得很困惑,自己心裡都有戲,怎麼臉上會沒戲?而在當時,我必須不斷的學新戲、唱老戲;有一次我在四個月裡演了三齣新編大戲,每一齣戲都很吃重。大量的唱念作表,對演員而言,只是不斷的消耗,卻沒有成就感。相對於頻繁的演出,覺得自己對於戲劇似乎沒有更深刻的想法,內心其實很徬徨。」
魏海敏回憶起那段時間,被事情一樁樁推著走,別人羨慕的菊壇新秀,內心卻是隨波逐流,渾噩度日。
梅葆玖魏海敏合照-1996年台北
梅葆玖趙榮琛張君秋-1991拜師
藝術生命的起跑點
1982年春天,大陸改革開放後北京、上海兩地京劇院團第一次聯合赴香港演出,梅葆玖和童芷苓帶領北京京劇院和上海京劇院的名角們,在香港新光戲院連演了半個月。當時在香港待產的魏海敏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場場必到,《生死恨》、《武家坡》、《大登殿》、《穆桂英掛帥》,不論新舊戲,每一場都震攝著她。
「從小學系,卻始終不曾有這麼深刻的感動,原來,戲是可以這麼演的。」
在當時台灣戒嚴的年代,大陸京劇錄音或錄像帶只能私下流通,行話戲稱為「跟『錄老師』學戲」,如今親臨精英名角的台下,見識大陸京劇的整體表現,和個別流派的風格特色。從梅葆玖、童芷苓和其他配角的演出裡,透過一點一滴別出心裁、精緻細膩的表演方法,戲曲人物不再單薄平面,看見傳統戲曲的可能性,她感覺自己「開竅」了。她審視自己過去的戲劇觀,反省所學及表演方式,這些鮮活的典範,為她的人生樹立新的標竿,立志要深入精進梅派藝術。
大登殿-2000-09梅葆玖魏海敏同台演出(北京)-1
大登殿-2000-09梅葆玖魏海敏同台演出(北京)-2
如願拜入梅葆玖老師門下
在1991年正式拜師梅葆玖老師之前,魏海敏曾在香港向著名梅派票友包幼蝶老師學習六個月的梅腔,向台灣的李金生老師學聲腔,一字一句重新學習梅派,奠下基本的梅派唱腔與行腔吐字上的基礎。但在當時的兩岸交流的限制下,仍無法前往大陸獲得梅老師親炙,很多戲還是只能向『錄老師』學習。1988年,魏海敏在香港票友的引見下,正式向梅老師表達想拜師的願望;當時梅老師聽她唱一段戲,覺得資質不錯,個頭、嗓音都好,就欣然同意。
從1982初見梅老師,中間經歷了十年的時間,終於在兩岸交流規定逐漸鬆綁,1991年6月20日,得以前往北京正式拜師。為了表明心志,魏海敏特地在北京前門飯店舉行盛大傳統的拜師典禮,正式成為梅老師首位入門弟子。
20160130於北京,與老師的最後一張合影(摄影:叶子)
1993年-穆桂英掛帥北京專場-與梅老師合影(北京)
19941017北京-太真外傳
初窺藝術堂奧
正式拜師後,魏海敏深覺只是在唱腔上模仿已不足,於是在1993年10月,魏海敏在京劇的故鄉─北京辦了首次專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一天演出《穆桂英掛帥》,一天大膽挑戰二出高難度折子戲,先《霸王別姬》,後《三堂會審》,一武一文。請來景榮慶老師演出霸王,葉少蘭老師演出王金龍。魏海敏演出前一個月即到北京排練,梅葆玖老師也不敢掉以輕心,紮紮實實為她排了幾天戲,從眼神、身段,及梅派戲內部潛在的語言、動作延伸意涵,梅老師皆親自指點。表演完,梅老師立刻透過錄影帶指出優劣。
「當時的我套句王熙鳳的戲詞,你哪來這麼大的膽子?」
但從那次專場演出後,魏海敏心裡更篤定了,終於找到最好的學習方式。這樣學戲、演出、再修正的過程,可以在老師眼底下實實在在的「調理」出這幾齣戲應有的面貌與風味,對她而言,是人生最寶貴的經驗。
1994年,為慶祝梅蘭芳誕辰一百周年,梅葆玖老師在北京京劇院恢復梅劇團、成立梅蘭芳基金會,舉辦盛大公演。為打破現在人以為梅派戲都是老戲的誤解,特別將梅蘭芳大師1926年所推出的《太真外傳》修編刪節,魏海敏與梅老師同台分演楊貴妃。編修過程中,導演劉元彤老師把人物的塑造、心理層次、情緒轉變等仔細剖析,讓她逐步對「潛在語言」有了更深層的了解。在拜師短短二年,即讓她可以參加如此重要,且極具意義的演出,魏海敏對梅老師的信任,有無限的感恩。
左1、2:魏海敏1993年首次露相於北京,與北京梅劇團在民族文化宮演出個人專場。右圖:為1994年與梅葆玖老師同台演出《太真外傳》,師徒首度同台成為一段佳話。
藝術的精進,並非拜師後就一蹴可幾,要將二十幾年舞台上的習慣改變,情緒、動作、唱腔都必須顧及,也曾經讓魏海敏挫折感很深。那幾年,她專注研習梅派戲,也跟著梅劇團一次又一次的演出,普遍得到觀眾與行內的肯定。連曾以為她拜師是嘩眾取寵的記者,也在訪問中告訴魏海敏,連看她幾年戲,真的看見她拜師後的進步。
1993北京-穆桂英掛帥同台謝幕
大陸京劇演員最高榮譽「梅花獎」殊榮
1996年,魏海敏到北京辦專場,並參加大陸演員最高榮譽的「梅花獎」競賽活動。她特意選了兩齣看似最基礎、其實不討好的梅派戲《貴妃醉酒》和《宇宙鋒》。這兩齣老戲,要唱好不容易,因為它們是極具份量、高難度的代表作。為了參賽,魏海敏前往北京住一個月,每天排練。梅老師也為她把戲說了好幾遍,怎樣做動作,掌握梅派的風格及精準度。那一年的參賽,魏海敏得到第十三屆梅花獎的殊榮。
1991年北京-梅蘭芳紀念館-最愛的一張
1991北京-拜師-梅葆玖魏海敏合照(鄧惠恩攝)
1991北京-拜師-梅葆玖魏海敏合照(鄧惠恩攝)
1988香港
梅派傳人 梅門風範
在眾多戲曲流派當中,為何魏海敏獨鍾有簡易沖淡、孤梅冷月之稱的梅派呢?
魏海敏說:「當時的社會,每個流派其實都很精采,各類好戲,數不勝數,有英雄美人、才子佳人、家國大義……,當然也有為賺票房,嘩眾取寵的誇張戲碼。但梅蘭芳恰恰把這個部分有意識地去除,在舞台上樹立藝術價值的突顯。他去除流於低層感官的部分,把人性的本質突出,將人類慾望降到最低,真正把人的精神放在舞台上,樹立了一個清新的形象。」
魏海敏認為,由梅蘭芳所塑造的這樣的京劇價值觀,地位無可取代:「梅派真正的精神,就在於有這樣的藝術觀念和道德勇氣,去抗衡當時戲曲界視為常態的現象,我認為他是很棒的。他把藝術的價值從時代裡抽離出來,在那麼亂的時代,很多人看戲其實是在發洩、去亂吼的,但是他讓大家看到這樣的觀念,不同於普遍的娛樂價值,將京戲拉高到一定的層次,這是我對梅派覺得最敬畏的部分。」
「學習梅派戲這麼多年之後,我漸漸感受到它的價值是在於無形當中,但影響卻很大。對我的影響是觀念性的認知,以及梅大師本身的氣度和藝德。在這個大染缸,你要能沒有習氣、清新脫俗,我覺得太不容易了。可說是出淤泥而不染、純淨而真摯、樸實而華美,這才是戲曲藝術最高的境界,我認為這就是梅派戲的真正特色以及它存在的價值。」
從一次次的演出洗禮,魏海敏理解到梅派戲的特質與角色詮釋的深刻性,也感恩能有最好的梅派名家親炙。在大環境重重困難之下,魏海敏仍然篤定實踐自己的方向,希望透過傳承,讓整體藝術環境更好。
1988香港
【參考資料】
- 魏海敏 (1996)。水袖與胭脂 魏海敏的舞台生涯 (初版)。出版﹕商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魏海敏 (2006) 。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初版)。出版﹕積木文化。
-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4-29)。梅葆玖的兩岸情緣:首位入門弟子來自臺灣。來源:https://goo.gl/TdGtLD
- 對談紀錄(2012-03)•13卷2期。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專輯《百年人文傳承大展》2011-11-26對談活動「百年來京劇的演進」。來源:https://goo.gl/WGBpPK
- 施佑融、陳柏年(2009-01-03)。魏海敏重現梅派經典芳華。來源:大紀元‧台灣https://goo.gl/P9PB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