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國劇隊、盛蘭國劇團、電視國劇、當家青衣花旦
「小土豆」變成了「閃亮新星」
當時小海光主要旦角戲皆以魏海敏為主,1975年海光北遷後,逐漸被視為海光國劇隊最具潛力的新秀,影視圈也找上了明星架式十足且有功夫底子的她。影視圈的演出及主持,收入不錯、走紅更快,但對魏海敏總覺得格格不入。少了京劇表演裡的濃妝、行頭及程式化的表演方法,貼近真實的面容與服裝,劇情不斷變化角色,總讓她覺得彆扭、害羞。而且拍電影時,為了配合打燈、分鏡,耗上一天只能拍幾個鏡頭,還有總在「等待」的狀態,等布景搭設、等化妝、調燈光…,這些都讓她深陷焦慮。因此,但魏海敏明白自己只屬於舞台,決定讓那短暫的影視生涯落幕,專注唱戲。
1985年國立藝專畢業
1985年國立藝專畢業
1985年國立藝專畢業
畢業後的徬徨期
從小海光出科(畢業)到進入海光劇隊實習,幾年間忙碌地拍電影、電視、唱戲、媒體採訪,在1978年又獲得「中國文藝協會第十九屆優秀演員獎」,隔年與海光劇團簽約。榮譽與名聲來得似乎很容易,忙碌的生活填不滿內心的空虛,那時的她找不到「唱戲」、「演電影」的樂趣與意義,對未來徬徨無助。
「從小,一個人過慣了。姊姊上學時,我一個人在家;進了劇校,一個人孤獨地面對成長;畢業了,又一個人在舞台上打拼,連個歸屬感都沒有。這輩子沒有一刻比這個時期更寂寞了。畢業後,大好人生才要開始,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戲,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好想有一個家保護……。」
正在人生覺得混亂、理不出頭緒時,如同溺水的人抓到浮木,「結婚似乎是最好的出路,反正早晚要結婚,就結了吧!」各方看好的京劇新秀,在二十一歲那年,跌破眾人眼鏡選擇進入婚姻。隔年生下第一個孩子,在極短的時間,從少女變成了少婦,從新嫁娘變成了新手媽媽。
1985年魏海敏首次率團赴美演出
青年便裝照
青年便裝照
青年便裝照3-1980.12.14攝
婚姻意外開啟另一扇人生
因為先生是香港華僑,魏海敏懷孕到香港待產,許多在兩岸未開放交流前,台灣看不到的大陸演出、梅蘭芳等大師級的錄影帶,有機會在香港看到了,還在香港認識許多票界的朋友。
在1982年第二度赴港待產時,拜剛從大陸出來的著名梅派票友包幼蝶為師,學了六個月的戲。在包老師的細心指點,魏海敏對梅蘭芳大師的唱腔有所領會,將《生死恨》、《宇宙鋒》兩齣戲的唱腔整理一遍。更讓她震撼的,是欣賞到梅葆玖和童芷苓南北二大名角帶領北京京劇院和上海京劇院在香港新光戲院的演出。鑼聲一響,魏海敏的世界不一樣了;那幾晚看出戲的真正興味,才知道什麼是好戲、好演員,立志以梅派為努力的方向及標竿。
海光-花木蘭
盛蘭-1989紅樓夢宣傳照
全台灣最忙碌的全才旦角
│海光劇團當家青衣│
魏海敏小海光結業後,於1979年加盟海光國劇隊,在劇團公演、勞軍活動及每年國防部「競賽戲」的劇目中皆擔任要角。
生完兩個孩子,回到台灣,魏海敏的生活更忙碌了。她在1983年返回校園,進入國立藝專夜間部(現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劇科就讀。同時,又密集參與藝專與台視建教合作的每周國劇演出錄影。
盛蘭-1991魏海敏-清宮秋雨珍妃1-1991年
│台視力捧的國劇新星│
當時的台視依歌仔戲的成功案例,希望捧出國劇界的明星,選定的人選就是魏海敏。幾年間,錄製很多戲,幾乎都是老戲新排。1986年又接下台視《傳家寶典》及《國劇介紹》的主持工作,每隔二天錄製一次,一次錄四到八集。
面對大量學新戲的壓力,除了要學新腔,還要熟記身段、場次、念白,魏海敏養成「一唱完,馬上丟」的本事,隨時空下腦袋來學習新的東西,練就一身快速學新戲的本領。
盛蘭-春香傳
│重返校園│
四年的學生生活,每日往返於台北、淡水、板橋之間,每門課的作業、考試,每檔公演的籌備,台視每周的戲劇錄影工作,對剛生完孩子的魏海敏是一支蠟燭兩頭燒。
戲劇理論、戲劇史或古典劇本這些專業學科,課業重、報告多,但與本身專業有關,讓魏海敏感到十分受用。靠著堅韌的毅力,魏海敏順利完成學業。「對於這段忙碌的校園生活,我真可以很驕傲地說,這文憑是下了四年的真功夫得來的,而且沒有一科被當。」
│首度率團赴美演出│
1985年魏海敏應紐約市政府之邀,赴美國紐約「紐約藝術節」活動演出。在經濟、人事上相當拮据的情況下,魏海敏毅然負起這趟赴美宣揚國劇的重任,從醞釀、奔走到成行,她一人統籌全局。終於在多方奔走、各部會贊助的情形下,二月底順利出團。年紀最小的她,兼任排名領事,率團與小生劉玉麟、丑角劉復學、老生謝景莘等老師輩演員,一同赴美演出。籌辦過程中,首次嘗試行政工作,學得與官方合作的經驗,也看見台灣國劇界正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創作‧翻新‧再出發
1986年魏海敏從藝專畢業,除了海光劇團固定的公演、台視每周的主持與演出工作,又立即參加當代傳奇劇場《慾望城國》的創作。1987年至1994年,與來自北京的馬玉琪先生合作,聯袂演出盛蘭國劇團多齣傳統中的創新好戲,1988年演出《曲江曲》、《梁祝》,1989年演出《紅樓夢》,1991年演出《清宮秋雨》,1992年演出《春香傳》等。那段時間,她排了許多的傳統老戲與新戲,可說是作品產量最豐富的一段時期。
面對國劇界的徬徨與混亂,她密集而不斷的嘗試,遊走在不同風格與戲路之間,挑戰過去的視野與極限,成功跨越到京劇的創新轉型時代。這背後,不僅來自「祖師爺賞飯吃」的天賦,更是純粹的專注帶來的耀眼成果。
【參考資料】
- 魏海敏 (1996)。水袖與胭脂 魏海敏的舞台生涯 (初版)。出版﹕商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魏海敏 (2006)。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初版)。出版﹕積木文化。